网站首页 Home Page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简称中农富通)是农业高科技服务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近千名高学历、高素质、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人才组成的团队,和1000余位来自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的资深专家,多次承担并荣获多项国家重大攻关课题奖项。中农富通总部位于北京,已在四川、山西、山东、广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四川中农富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四川中农富通)隶属于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作为中农富通旗下全资子公司,四川中农富通面向西部地区开展包括市县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县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园规划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与规划等多种类型的现代农业高科技服务,致力于打造西部地区农业高科技服务综合开放式平台。

  全链条服务 Whole chain service

在区域发展和乡村产业层面,开展顶层设计,研究谋划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农业地产、主体农业度假区、农业文旅商综合体、农业产业新区(新城)、特色小城镇等大型农业项目提供战略策划、发展规划、区域经济与园区总体策划、品牌与形象策划、概念性规划、全过程项目管理咨询等服务内容。

  案例展示 Case Show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简称中农富通)是农业高科技服务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近千名高学历、高素质、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人才组成的团队,和1000余位来自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的资深专家,多次承担并荣获多项国家重大攻关课题奖项。中农富通总部位于北京,已在四川、山西、山东、广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简称中农富通)是农业高科技服务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近千名高学历、高素质、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人才组成的团队,和1000余位来自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的资深专家,多次承担并荣获多项国家重大攻关课题奖项。中农富通总部位于北京,已在四川、山西、山东、广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关于我们 About Us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简称中农富通)始终坚持国家战略,秉承“聚世界一流农业人才、建国际优秀推广平台”的发展愿景,整合人才科技资源,为政府、企业等提供乡村产业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工程建造、科技推广、运营管理、农产品产销对接等多元化、全方位、一揽子服务,可做到“交钥匙”的精品工程,项目覆盖全国,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集团机构 Group organization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简称中农富通)是农业高科技服务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近千名高学历、高素质、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人才组成的团队,和1000余位来自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的资深专家,多次承担并荣获多项国家重大攻关课题奖项。中农富通总部位于北京,已在四川、山西、山东、广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专家观点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作者:

发布:2022-02-25 16:41:44

阅读:157

新华社2月22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点击查看)。

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何内涵和深意?

中农富通西部公司为您汇集了林万龙魏后凯温铁军孔祥智高强等多位大咖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

 

林万龙:我们要建设怎样的乡村

林万龙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图片

新京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发布,和往年相比,今年有何特点?

林万龙:我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和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放在一起看。去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站在“十四五”的全局上,对未来五年三农工作的一个全面谋划,是对“十四五”总体的谋篇布局,这一点从文件的名字《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就可以看出来。今年则不同,今年的文件名为《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在去年的总框架下,聚焦今年要做的重点工作。

 

新京报:今年具体有哪些重点工作?

林万龙: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共八个方面,包括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怎么理解这八个方面的工作呢?我觉得可以总结为:特别强调了“两个底线”,很好体现了“两个融合”,提出了“三大保障”。

两个底线,即粮食安全的底线,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个底线思维,从学界到政府,再到社会,现在已经成为共识。

两个融合,即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

三大保障,即乡村治理的保障,政策和体制引导的保障,党的领导的保障。

明确的目标 清晰的考核

 

新京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部分就是粮食保障的问题,这表达了什么?

林万龙:事实上,文件第一部分粮食生产,第二部分现代农业的内容,都是和粮食安全直接相关的,核心都是强调守牢粮食安全的底线。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今年的文件,和去年相比,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2022年的工作。

 

新京报:具体来说,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林万龙:今年的文件讲粮食安全,和以往相比,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目标更量化,第二,考核更明确。

 

新京报:感觉确实今年文件有了更多具体目标,你怎么认为?

林万龙:首先,今年很明确地提出,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第二,文件提出,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这都是非常具体的量化目标。第三,对不同区域采用的技术,也有非常明确的表示。比如文件中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在新疆次宜棉区扩大花生生产”等。

 

新京报在考核方面,文件提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怎么理解?

林万龙:什么是“长牙齿”?就是说任务很明确,考核也很明确,这就是长牙齿。粮食安全年年都在强调,但光强调没用,得有真东西。真东西就是制定非常明确的目标,比如文件中所说的,“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这就是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考核。

防止规模性返贫仍需健全机制

 

新京报:为什么说防止规模性返贫也是底线?

林万龙:在去年,我们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但收官并不意味着工作就结束了,还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这非常重要,是不可突破的底线。

 

新京报:在巩固成果方面,今年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林万龙:巩固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我现在也在做这方面的评估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体系,但还存在漏洞和不足。我们的调研发现,其中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共享还很不够,这个防返贫监测体系还没有做到“应纳尽纳”。这会严重影响监测帮扶的效果,加大致贫返贫风险,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推动各层级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数据共享”,非常有针对性。

 

新京报:如何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呢?

林万龙:从具体的措施上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条,都是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的工作。第十三条,特别强调了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强调产业发展,把产业的短板补上,提高脱贫人口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等。第十四条,则着重强调了加大对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这两项工作。第十五条,则关注过去政策实施的成效。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央大概出台了三十多项帮扶政策的调整文件,这些文件在各地的落地情况如何?实施情况怎么样?2022年就要特别关注这些方面的工作。

县域是城乡融合载体 布局今年细化

 

新京报:为什么说文件很好体现了两个融合?

林万龙:文件第四部分一开始,也就是第十六条,详细地规划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工作,包括“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等,都是非常具体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措施。

 

新京报:我们发现,文件中多次提到了“县域”的概念,怎么理解?

林万龙:确实如此。我之前一再强调,乡村振兴必须是城乡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而县域内城乡融合又是重中之重。一号文件也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路。比如第十七条,提到“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第十八条提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第十九条提出“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第二十一条中提出,要“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第二十四条提出,要“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第二十五条提出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从这些条文中可以看出,城乡融合的思路目前是非常清晰的。城乡融合的重点在县域的城乡融合,不论是乡村产业发展、商业体系的建立,还是就业的扩大、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的统筹、数字化的建设,都必须纳入县域范围统筹布局。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就是县域。这一点在以前其实已经多次强调,但这一次,做了非常细化的布局。

城乡融合要重视“和而不同”

 

新京报:从乡村落后于城市,到以城带乡,再到城乡融合。当前,城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未来的城乡融合,哪些方面会成为重点?

林万龙:当前以县域为范围的城乡融合,我认为应该重视“和而不同”。要以城乡融合特别是县域内城乡融合的视角,而不是孤立的农村、农民、农业为视角,去强调和推动乡村振兴及发展,这就是“和”。如果把乡村和城镇分开来看,那是分割的视角,不叫融合。融合的核心应该是“和”。从具体的措施看,文件中所强调的县域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等,这些都应该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这都是“和”。所谓“不同”,则是不要同质化,不要盲目地用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去发展乡村。

 

新京报:也就是说,乡村发展要有乡村的特色?

林万龙:不仅如此。比如第二十一条中所说的“因地制宜,有力有序地推进乡村建设”“不超越乡村的发展阶段”。不同应该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时效问题,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第二,文件还提出要“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这一要求,非常具体且具有针对性。我们知道,在此前,一些地方的大拆大建引发了广泛关注。第三是实际需求问题,比如文件对农村厕改工作,提出了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意见。过去一些地方推动农村厕改,搞一刀切,不顾农民的生活习惯,不顾地理环境和实际条件的限制,建了很多没用的厕所。所以这一次明确提出,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厕改。第四是多样性,可以看到,在文件第二十七条明确提出“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这一条非常有意思,也是以前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没有提过的。包括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也体现了丰富性、多样性。我到过西部很多村,发现一些村为了搞乡村建设,建了很多篮球场,根本用不上。因为年轻人都走了,但篮球场并不是没用,反而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让留守的妇女们跳广场舞。所以,城乡融合一定要“和而不同”,“和”是根本,“不同”是特色。

乡村振兴不能只有功利目标

 

新京报:当前,很多人理解乡村振兴,是因为要保障粮食生产、要促进国内大循环等。我们建设乡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林万龙:当前,对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很多是从功利性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的。比如说,有观点认为,乡村不发展,农业不稳住,粮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发展的基石就不稳;再如,有人提出,乡村不发展,农民收入不增加,农村消费市场就难以激活,国内大循环就会受阻,国际国内双循环就难以畅通等。这些看似立足粮食安全和国内消费大循环的观点,实际上都带有功利性的。

 

新京报:为什么说这些理解是功利性的?

林万龙:可以反过来想,假如说,中国有一天不愁粮食了,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管种粮农民的利益了?再假如,如果城市消费足以支撑国内大循环,是不是就不用关心农民增不增收的问题了?当然不是这样。我们发展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确实有功利的目标,但绝不只有功利化的目标,更有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新京报:非功利的目标是什么?

林万龙: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谋幸福,是为民族谋复兴。而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核心指标,是要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振兴乡村,就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如果乡村不振兴,农民不富裕,那还能叫共同富裕吗?所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本质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仅仅考虑乡村振兴可以带来什么好处。要从更核心的价值观目标去看待乡村振兴,理解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新京报在这样的价值观下,我们要建设怎样的乡村,你心中的未来乡村,是什么样的?

林万龙:我心中的未来乡村,根本上说还是“和而不同”的。在未来,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均等化,基础设施要一体化,收入、福利和精神生活方面要共同提高、共同富裕。但同时,它一定不是城市那个样子,不是高楼林立、道路拥堵的。它一定是美丽的乡村、宜居的乡村、精神生活丰富的乡村、特色鲜明的乡村,那样的乡村中,人们享受着现代化的成果,同时又可以和自然和谐共生。

 

魏后凯:中央一号文件标题出现年份是一个重要信号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图片
“中央一号文件标题直接出现年份的情况很少,今年出现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文件特别强调农业、农民、农村‘三稳’”;“整个文本围绕‘233’结构来展开,即两条底线、三个重点、三大保障支撑”……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从标题、关键词、高频词、文本结构等方面对一号文件内容作出解读。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五大鲜明特点。”魏后凯指出
第一,今年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标题明确聚焦2022年。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启动,今年的主线就是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但此前只有2009年的文件标题出现了年份——《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今年是2004年以来第二次在文件标题中提到年份。其他年份,如2019年《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20年《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等,文件标题均未出现具体年份。2004年之前,也只有1984年、1986年两个一号文件的标题提到年份。“总的来说,中央一号文件标题直接出现年份的情况很少,今年出现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他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一年一年地接续下去;文件以“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为题,既体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长期性,又凸显了2022年需要做的重点工作。
图片
2004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只有2009年和今年的文件标题出现具体年份
第二,今年一号文件延续“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突出农业、农民、农村‘三稳’,是文件的第二个特点。”魏后凯表示。
第三,从文本来看,今年一号文件共有8个方面、35条措施,逻辑思路十分清晰,整个文本围绕‘233’结构来展开,即两条底线、三个重点、三大保障支撑。”魏后凯介绍,文件在前面阐述了“两条底线”,强调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然后是“三个重点”,强调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其中乡村发展方面明确提出要聚焦产业来促进发展;最后是“三大保障支撑”,包括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及在前面论述的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魏后凯指出,今年一号文件的第四个特点,是高度重视试点、示范发挥引领作用。他介绍,文件提出多项“试点”,如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扎实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等;还提到很多“示范创建”,如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创建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等。
“今年一号文件还多次提到县域问题,高度重视县域发展,这是第五个特点。魏后凯介绍,文件35条措施中有3条在标题提到“县域”,如第17条,“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第18条,“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第25条,“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此外,其他很多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涉及县域问题。

 

 

温铁军:农民现代化是三农现代化的基础

温铁军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图片

2月22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文件还强调要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如何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未来我们要建立怎样的农业现代化?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

 

农业现代化东亚经验

 

新京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也强调了加快社会化服务,怎么理解文件对这些方面的要求,我们要建立怎样的现代农业?

温铁军:在过去,说到农业现代化,许多人往往把目标转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农场农业,这可能有点儿不顾国情,所以这些年来推进困难。必须要考虑到,在我国,小农经济长期化是必然趋势,所以到底参照哪一种农业现代化的方式,来推行我们的农业现代化,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

 

新京报:是否有更合适的参照对象?

温铁军:我们寻找农业现代化的榜样时,会发现在我们周边也有,如日本、韩国等。日本、韩国的模式中,农业自身的规模很难扩大,但可以通过扩大外部规模的方式,来扩大农业规模。农户仍然是生产经营单位,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主要由合作社提供生产服务、金融保险等外部的服务来实现。简单来说,就是在农地规模达不到的情况下,以提供服务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重点放在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外部规模化的服务,用这种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而不是按照大农场国家的方式,这点我想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社会化服务怎样惠及小农户

 

新京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多年,已经建立了相对庞大的服务群体,但也存在青睐大农场、轻视小农户的现象,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温铁军:过去,一般所说的社会化服务,往往在大宗农产品集中生产的地方,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服务。但中国地大物博,差异化普遍存在。十里不同风的差异,制约着社会化服务的统一模式。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如果社会化服务是瞄准平原这种地方,看起来确实很壮观,但农业现代化不是电视上一字排开的大型农机,千差万别的需求,难以靠统一服务来满足,如山区、贫困地区等缺乏规模化经营的地方,需要分散化的服务方式,当前,仍旧缺乏因地制宜的服务,搞了太多大规模的、统一的农机机械和服务模式。这是不适合山区面积广大、十里不同风的、在地化的农业生产条件的。

 

新京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温铁军:正因为千差万别,每一家需求不同,这种情况下,如果做不到在地化,做不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往往就落实不下去。在日、韩等地,他们在山区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是根据山区的客观情况,因地制宜的。这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普及中的问题,就是如何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方式,来推动在地化的农业服务,特别是在地化的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让服务真正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老百姓门前,才有可能解决现代这种小农户高度分散,技术和业务的各种需求高度分散下,社会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生态、生产和生活是三生合一的,有什么样的生态条件,就产生什么样的生存方式,也就是说,生态和生活是合一的,为了维持这种生态和生活,就有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如果我们把生产变成了第一,用生产来引领生态和生活,恐怕就弄反了。当前各种有关政策方面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动社会化服务,农机、农技创新的经验,还缺乏调查研究,缺乏了解。希望进一步增加调查,才能把农业现代化落到实处。

农民现代化应放在第一位

 

新京报:文件提出,要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当前,我们的政策保障是否还存在不足的地方?

温铁军:其实许多问题,有一个怎么重新打造抓手的问题。当前,一部分政策制度,初衷很好,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如按照文件要求,新的家庭承包落实到每一户,大家都拿到土地承包合同,合同必须划清四至,这个是一个高成本的劳动,尤其是山区,一家七八块地常态,每一块地划清四至,落实到每一户,很难。许多家是拿不到如此规范和细致的合同文本,因为做不到。再如,政策要求,流转必须是合法合规的,举例来说,农民常常自己开点儿小荒,这是没有合法手续的,他出去打工,给别人种,回来后自己种,大量这种客观上的情况,和主观上想象之间,差距太大,使得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变得困难重重。所以,希望在决策中,尽可能进行更多更深入的调查,首先要做的,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问题真正搞清楚。

 

新京报:你认为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温铁军:有一个问题,就是需要把三农现代化放在一起讨论。过去说农业现代化,后来说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一个进步,但农民呢?三农现代化为何总是缺一农?杜润生老先生曾多次强调,千投入,万投入,不如投入一个农民的积极性,我们总是缺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方法和政策。在现实中,许多政策多是有利于公司、投资人的。这样的政策落实起来,对农民来说,往往是难理解的。所以,三农问题,必须把农民放在第一位。如果不把农民的现代化放在第一位,我们国家的现代农业就难以实现,如果不把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农村的现代化也是很难讨论的。从周边的经验看,日本、韩国的模式,最为重要的,是从社会文化领域起步入手的,它所能提供的,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服务,而不是简单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服务。

乡村振兴不能只让农民种地

 

新京报:你心目中的现代农业应该是怎样的?

温铁军:农业现代化是什么,是符合生态要求的,能够有效推行减碳,并通过立体循环农业来吸碳的。以前的农业现代化,越是大规模推进集约生产,期间所使用的化肥、农药等,越是加剧碳排放,越是大规模养殖,甲烷排放就越为严重。以前农业现代化的大规模集约化的方式,在生态文明的新的发展战略下,应该是向着高质量的新发展方式转型。如果用高排放的方式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恰恰和国家当前要求的方向是相反的,继续沿着老的方式推动现代化,可能与预期相反。

 

新京报:怎样才是正确的方式?

温铁军:我国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就明确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向绿色生产方式,把立体循环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向。立体循环农业要求以空间生态资源的系统开发作为基础,根据空间生态资源的情况,系统性地推进立体循环和分布式的三农现代化。这其中就包括,农民怎么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获取收益。

 

新京报: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提升农民在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收益,你也提到过,不能只让农民种地,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提升农民在产业链中的参与度?

温铁军:三产中的高端部分是什么,是金融、保险、期货等产生较高收益的领域,这恰是单个农民无法进入的。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构新兴集体经济,才有可能在农村集体经济获得国家大规模的重资产投入,形成的设施性资产变成集体资产的情况下,让农民得到以劳动来获取资产收益的条件,农民才可能得到财产性收入。这才是推进农民现代化的主要政策内容。农民进入三产融合,尤其是得到三产中的高端收入,就要让农民得到资产性收入。再进一步,产业留在县域,才能让农民分享产业的县域化的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迈向共同富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三农”专家孔祥智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孔祥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三农专家

 (根据孔祥智发布的视频字幕整理)

图片
和过去的中央一号文件相比,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具体更加细致,应该说是2022年在新年伊始,中共中央给广大农民朋友送的一个大礼包。
礼包一:一大波粮食补贴
第一个就是高度强调,要合理保障农民的种植收益。我们知道这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尤其是种粮食的收益,都有相应的提法。怎么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呢?继续适当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的补贴。
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稻谷的补贴。这个稻谷的补贴主要是早稻,别的品种据我了解并没有补贴。对这三大主粮作物要实行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对这两项保险,在粮食的生产省和产粮大县要全覆盖,换句话说,在粮食主产省和产粮大县种植这三项作物的农民朋友,收入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礼包二:大豆生产收益提高
加强大豆和油料的生产,提高大豆和油料的自给率,预计2022年大豆和油料的播种面积要扩大2200万亩以上。
为什么要提出2200万亩这个数字,是因为2021年大豆的播种面积下降了2200万亩,主要是大豆和玉米的比较收益(收益差)问题。所以2021年下降的2200万亩,2022年要弥补上,这当然就是要提高大豆种植的收益了。
礼包三:国家扛起粮食重担
中央一号文件的第三个重点就是高度强调国家粮食安全。要保持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提出了三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
过去在我们的政策里面,针对这三区要确保粮食安全,主要是把重点放在粮食主产区上,尤其是800个产粮大县。但是2022年的提法,和过去不一样了,这三区都要保产量、保面积,确保产销平衡区基本自给。
主销区比如说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也要保证一定的粮食面积。中央对北京市规定的粮食播种面积是70万亩,北京市自己的种植面积达到了90万亩,浙江省、上海市都有指标。
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的考核。从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出来,种粮不光是农民的义务同时更是国家的责任。
礼包四:每亩地增收500元
第四个重点是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而且提出2022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达到一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的灌溉面积要达到4亿亩。
按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一般的农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以后,每亩地能够给农民节本增收达到500元。高标准农田的投资是国家的,收益是农民的。提高农民收入不是一句空头口号,要落到实处。
礼包五:百县千乡万村计划
第五个重点就是提出开展“百县千乡万村计划”。“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各个地方先创建,认定以后再给你奖励,就是以奖代补的这种方式。如果你这个村在创建过程中,达到了示范村的要求,可能中央、省或者县要有相应的奖励和补贴。这当然对于我们整个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

 

解读:稳中求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高强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图片
高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特点是突出“稳”,稳字当头,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在此基础上要坚持“稳中求进”,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另一大特点就是“实”,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并强调抓点带全面。

 

——牢牢守住两条底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分为8个部分。高强认为,《意见》第1-3部分,即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主要聚焦“稳”,强调稳字当头,其中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是求“稳”的关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等。
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具体包括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冰川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意在对内调整种植结构,对外增加边际调节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解决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外,还要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强调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稳中求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高强看来,《意见》第4-6部分,即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和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是2022年度“三农”重点工作的具体表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强调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11月17日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做活做新农村电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
此外,围绕产业振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在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十四五”时期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设文明和谐乡村。具体包括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具体包括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等内容。
另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第7部分和第8部分分别强调要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